-《朗润集团有限公司》

(第2页)

现在还有很多人能背诵上百首几百首旧诗,而能背诵一首新诗的人却不多见。

其中缘由,耐人寻思。

我自己也曾背诵过不少的中国古代的散文。

在写作我叫它做散文的这种文体的尝试中,我也曾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学习或摹仿过中国古代的散文作家。

对西方的一些散文作家,我也有意或无意地去学习或摹仿过。

这一点,有个别的同志发现了,曾经对我谈过。

我原以为,我这样做,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意仍被人发现。

我觉得,这个别的同志颇能体会我自己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的一些甘苦,颇有知己之感。

可惜的是,我在这两方面的修养都很不够,只能说是浅尝辄止;又牵于杂务,用心不专,因而成绩也就不大。

如果说这样做是正确的、有道理的话,我也只能说是看到了这个方向,还谈不到有什么成绩。

对别人写的散文,我也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要求特别高。

中国俗话说,“眼高手低”

,大概就指的是这种情况吧。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的创作曾有过很多流派。

有的诗人主张以性灵为主,有的诗人主张以神韵为主,还有一些诗人主张别的学说,总之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但是,在散文方面,好像没有这样许多流派和理论,尽管古代散文作家也是各人有各人的风格,明眼人一看就能够分辨,绝不会混淆。

唐代韩柳并称,而散文风格迥乎不同。

宋代欧苏齐名,而文体情趣,俱臻妙境。

他们好像也努力培养自己的风格,努力的痕迹与阶段昭然可观。

在这方面,他们又有继承,又有创新,各具风格,各极其妙。

到了明末,公安派和竟陵派各树一帜,在文坛上平分秋色。

当然,除了这些流派外,正统的继承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家仍然很有影响。

此风沿袭直至清代。

到了咸同时期,龚自珍等异军突起,才给中国散文的创作增添了不少新的色彩。

“五四”

以后,六十年来,散文作家如林,既继承先人,又借鉴异域,光辉灿烂,远迈前古,如果再回顾中国两千年的散文创作史,我们就都会感觉到,我们散文的园地,也同诗歌的园地一样,是百花争艳,群芳竞美,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

这就使我更加喜爱散文这个文体。

每当花前月下,风晨雨夕,在海天渺茫的巨轮上,在苍穹万里的飞机中,在紧张的会议之余,在繁忙的访问之后,一编在手,如对故人,如饮醇醪。

书中的文章,有的雄放,有的流丽,有的记述人物,有的描绘山水,文体不同,各擅千秋,丽词佳句,纷至沓来。

此时我真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我的心潮随着文章的内容而跳动,我的感情随着作者的感情而亢奋,胸襟开阔,逸兴遄飞,身心疲劳,一扫而空。

历史上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不一定同意,更谈不上什么共鸣,但是他们那别具一格的文体,奇峰突起的结构,对祖国自然风光的描绘,对一些正义行为的歌颂,仍然能使我感动,使我兴奋。

艺术享受,无过此矣。

此时我真感到能使用汉文这种文字是一种幸福,作为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

我不相信,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是一种偏见,广大的散文的爱好者也一定会同意我的看法,只是他们还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已。

至于我自己写的散文,那只能算是一些习作,是一种坚持了五十年的习作。

因为我喜爱别人写的散文,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因而我对自己写的习作也未免有情,好像有一些父母偏爱自己的不一定成器的子女一样。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