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高尔基-《旷代的忧伤讲了什么人》

另一个高尔基(第1页)

高尔基的名字,广泛地为世人所知,除了文学自身的因素之外,跟苏联官方的宣传大有关系。

从1928年联共(布)中央掀起欢迎高尔基回国的运动时起,斯大林就力图利用高尔基为自己的政治路线服务。

而高尔基,也乐于充当“歌德派”

,在作品中盛赞斯大林,包括其“肃反”

政策,片面夸大苏联的成就。

为配合斯大林对“反对派”

的斗争,他不止一次删改自己的著作,如《回忆列宁》。

这样,当我阅读高尔基的另外一部被禁长达70年的著作的译稿《不合时宜的思想》时,心灵受到的震撼可想而知。

这部著作是高尔基于十月革命后,也即出国前夕所写的政论性随笔,最先发表在他主编的《新生活报》上。

这些文字,忠实地记录了当时苏联的一系列社会生活事件,表明了与政府并非一致的立场。

高尔基说:一定要说出“真理和实情”

这是需要斗争的勇气的。

从书中看到,他单枪匹马地向整个社会挑战,所批判的对象,并不限于某个阶级、集团或个人。

他批判农民、工人、士兵们的“动物性无政府主义”

;也批判知识分子中那些“最优秀的头脑”

,甚至布尔什维克。

他谴责那些“试验家和幻想家”

,那些“像狐狸一样拚命地争夺政权,像狼一样使用政权”

的人。

表面看起来,他似乎四处出击,毫无定见;其实他一意攻击的,唯是贱视生命,泯灭良知,扼杀个性,破坏和窒息社会生机的势力,是与文化的本质意义相悖的一切肮脏的、卑鄙的、虚伪的、庸俗的东西。

作为一个知识者,一个文化人,高尔基特别重视文化,对他来说,社会关怀实质上是文化关怀。

他认为知识分子是负有使命的,这就是以一种“社会理想主义”

进行文化启蒙和文化建设工作。

他认为政治与文化简直是不相容的,“哪里的政治太多,哪里就没文化的价值”

在高尔基看来,文化不等于文化知识,它不是自在的、消极的、散漫无章的一堆材料,而是有机的整体。

文化之于作家,恰如大地之于安泰,须臾不可以离开。

因此,与其说高尔基赋予了文化以灵魂,毋宁说他发现了文化,在文化面前表现出了一个文化人应有的谦卑,从而铸就了自己的独立的文化品格。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品格的作家,才敢于宣告:“不管政权落在谁的手中,我都保留有我那批判地对待它的人的权利。”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