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房先生,韩国王室还有什么传人吗?”
当项梁在得知张良的最大追求是想帮助韩国复国之后,当即豪爽地表示要提供帮助,心中所想无非是日后多一个附属盟友罢了。
项梁目光专注地向张良问到:韩国王室是否还有后人?“韩国的那些公子当中,公子成颇具鲜明特质,如果能够立他为王,他一定会感恩戴德,日后必能成为大楚的强有力的支持。”
张良言辞恳切地回答。
双方迅速当场一拍即合,由张良回韩地寻找公子成;而项梁负责提供所需的各种物质需求。
当晚,清冷的月光洒在营地,给一切都蒙上了一层银纱。
张良神色凝重,步伐匆匆地来到刘邦的营帐前。
他深吸一口气,轻轻掀开帐帘,走进营帐。
刘邦正坐在案几前,手握着一卷竹简,却心不在焉,似乎在等待着张良的到来。
看到张良进来,刘邦连忙起身,眼中流露出不舍与无奈。
张良走上前,双手抱拳,微微躬身说道:“沛公,良此来是向您辞行的。”
刘邦的脸色瞬间黯淡下来,他长叹一口气,说道:“子房,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张良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刘邦,缓缓说道:“沛公,为了复立韩国,我不得不暂时离开您。
这是我一生的追求,还望沛公谅解。”
刘邦微微点头,眼中满是理解:“子房,你的志向我明白,只是这一分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张良的声音有些哽咽:“沛公,这些日子与您并肩作战,您的仁义与胸怀令良深感敬佩。
但如今,我肩负着复韩的使命,不得不走。”
刘邦紧紧握住张良的手,说道:“子房,你放心去吧。
只是这往后的路,没有你的谋略相助,我怕是要多走些弯路了。”
张良轻轻拍了拍刘邦的手,安慰道:“沛公切莫如此说,您天生聪慧,又有众多贤能之士相随,定能成就大业。”
刘邦苦笑道:“但愿如此,子房,此去韩地,路途遥远,你定要多加小心。”
张良郑重地点点头:“沛公放心,良自会小心。
临别之际,良有几句肺腑之言,还望沛公谨记。”
刘邦神情专注,说道:“子房兄但说无妨。”
张良目光深邃,言辞恳切:“沛公,您若想成大事,眼下就必须抱紧项家这条大腿,等待时机,项羽此人虽然自视甚高,但是为人豪爽不太懂心机,沛公日后遇事还要多多忍耐,切勿意气用事啊!”
刘邦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不理他,我让着他不就得了!”
张良摇摇头,继续说道:“沛公,切不可如此轻视。
在这乱世之中,需得处处小心,步步为营。”
刘邦长叹一声:“子房所言极是,我定会铭记在心。”
张良再次抱拳:“良还是那句话:如有需要,一声召唤,我即刻便到。”
刘邦的眼中泛起泪光:“我也还是那句话:无论何时何地,你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尽管到我这儿来,我随时给你留着位置。”
张良深深一揖,转身走出营帐。
刘邦望着张良离去的背影,久久伫立,心中感慨万千。
数日后,项羽眉头紧皱,目光中带着深深的质疑,那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声音洪亮如钟鸣,震得周围的空气都微微颤抖,说道:“范老先生,这刘邦恐怕算不上是个人物吧!”
范增连忙拱手,脸上带着恭敬之色,回答道:“上将军,这小股人马目前来看,确实难以成就大气象。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