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提督与青年-《甲午战争刘公岛历史事件》

第一章 提督与青年(第1页)

1

七月,偕水师统领丁公汝昌率各船团回防济师(增援军队)。

复偕丁公先赴韩境沿海一带,荡舢板,探查陆兵下岸处。

中途潮退,舟胶于滩。

公及丁公赤足履沙石行里许。

迨登岸,两足皆破裂。

丁公笑曰:“纨绔少年亦能若是耶?”

这是《容庵弟子记》中的一段文字。

容庵,是袁世凯的号。

此书共四卷,是袁世凯的弟子沈祖宪和吴闿生二人撰写的。

书中记述了袁世凯事略,但出自门生之手,当然是按袁世凯的口味写的,似可当作他的自吹自擂来读。

上面所引的文章能使人想见袁世凯反复向其徒众和家属讲述他年轻时代的情景。

文中的“丁公”

,是后来在甲午战争中自刭身亡的水师提督丁汝昌,而单单一个“公”

字,指袁世凯。

所记七月,是1882年(清光绪八年,日本明治十五年),即壬午年。

这年朝鲜发生了“壬午之变”

,清政府派兵援助。

清军三千人,由庆军统领吴长庆指挥,丁汝昌负责运送。

据吴长庆的书简记载,舰队到达仁川海面是七月七日辰时——这里的日期是阴历,若按阳历,则是8月20日辰时,即上午八时前后。

事实上,开始登陆是翌日辰时。

足足花费了一整天,是因为仁川易于登陆的地点已停泊了七艘日本舰只,只好避开,另觅地点。

清军舰队在三十多公里之外的南阳府海面抛锚。

袁世凯同丁汝昌驾着舢板找寻登陆地点,正赶上退潮,船不能动了,只好赤脚步行一里多路上岸。

清代的一里,不过是五百七十六米。

走过这段布满乱石、碎贝壳的海滩,袁世凯的脚被擦伤出血了。

丁汝昌见了,笑道:“真难为你这位少爷了!”

丁汝昌的语气,仿佛是袁世凯在与他并肩统率军队。

其实,那时候两人的身份差别很大。

也许后来当上总督、大总统的袁世凯回顾往事时,对自己年轻时代的身份总有一种错觉吧。

当时丁汝昌是与派遣军司令吴长庆同级的将领,而袁世凯不过是吴长庆的一名幕僚而已。

幕僚也称幕客,是个人私设的秘书,并非由国家正式任命的官吏。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