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谢-《打工女孩日记》

致 谢(第1页)

正如一个朋友曾对我说的,写书不是群体活动。

话虽如此,我仍需要向许多帮助我完成这件作品的人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首先要感谢在东莞结识的那些人,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外来者,而他们教会了我那么多。

吕清敏和伍春明慷慨地向我敞开心扉,给予了我信任、耐心、时间和长久的友谊。

张倩倩和贾季梅让我看到了流水线上的生活,蒋海燕和陈英与我分享了她们通过奋斗终于爬上来的过程。

刘以霞让我了解到,原来在一个工业城市里,英语可以这样学。

裕元公司的卢克·李和艾伦·李让我了解了制鞋厂的工作流程,毫无保留地让我在他们的东莞厂区调查采访。

同样要感谢阿迪达斯的威廉·安德森和凯迪·波特帮我的采访铺平道路。

智通学校的邓顺章和其他的老师好心地允许我旁听他们的白领课程。

东莞交友俱乐部向我敞开了他们的会员资料。

本·斯沃尔陪伴我深入探访了卡拉OK的地下世界。

林雪分享了许多关于工厂生活的见解,她成了我在东莞的第一个好朋友。

中国社科院的谭深给了我许多珍贵的建议,教我如何在珠三角这些遍地工厂的城镇里摸清路径。

我去敏家乡的村庄时,敏的父母慷慨接待了我。

为这本书做调查研究的过程让我有机会去了解我们大家族的成员。

奈丽·赵,卢克·张,还有艾琳·周,他们慷慨地与我分享从前的记忆,给我大把的时间;尤其谢谢奈丽姑姑与我分享她的诗作。

张立教的遗孀朱淑兰,以及他们的子女张松、张冀和张银翘把我当成小妹,迎进家门,与我分享我最爱的东北菜,还将从前的信件和往事回忆尽数展现在我面前。

张洪花了三天的时间把他所知道的家族历史全都告诉了我。

在北京,我的姑姥姥张琏亲自为我烧菜,给我她收集的剪报,还讲给我听她在六台长大的故事。

赵宏志带我去了六号我家的老宅,还记得许多旁人都已忘记的细节。

在六台,张彤显是个知识丰富的向导——他是我一路上有幸遇到的许多私人历史学家中的一个。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