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甲午战争电影完整在线观看》

3(第1页)

对于政府来说,朝鲜不是纯粹的外国,所以不用“公使”

这一名称,但实质上这却仍然是公使的人选。

当时,“大使”

这一名称只用于大国与大国之间互相派遣的全权官员身上。

由于清政府不是国际政治上的大国,即不是列强,所以驻外负责人均用公使之名。

等级是二品或三品,相当于道员、省布政使、内阁各部次官。

袁世凯不是科举出身,推荐他时,李鸿章耍了一些花样。

他不但说袁世凯“胆略兼优,能识大体”

,还说是朝鲜国王李熙曾要求派遣“熟谙朝鲜国俗,时务练达的袁舍人”

李鸿章起用袁世凯的奏折是九月二十一日呈递的,在袁世凯向他汇报的三天后。

两天后,九月二十三日,朝廷发出上谕:“以道员升用,并赏加三品衔。”

道是仅次于省的大行政区,台湾由福建管辖时是台湾道,其长官是道员。

道员实际是正四品官,所以这是特意给袁世凯的待遇。

一年前,徐承祖受命任驻日公使时也是以道员任用的。

以前袁世凯驻在朝鲜时以同知被任用,只相当于知府之下的正五品官。

汉城的公署也被改组。

以前称商务公署,带有总领事馆的性质,这次扩大为公使馆规模,袁世凯的正式职衔是“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

陈树棠在任时只办理商务,现在增加了“交涉”

“交涉”

就是“外交”

,因为清政府把朝鲜视为属国,总避开“外交”

一词。

陈树棠当时被称为“总办”

,而袁世凯则称为“总理”

了。

公署人员,在陈总办时代是十二人,袁世凯赴任后增为二十二人,增加将近一倍。

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增加到五十四人。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