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故事-《孙犁散文化的特点》

报纸的故事(第1页)

一九三五年的春季,我失业家居。

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

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

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

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

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

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断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区,即子文镇上是没人订阅过的。

我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

现在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纸。

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

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益世报》、《庸报》,都是不学无术的失意政客们办的,我是不屑一顾的。

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

它的社论是有名的,我在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

通讯也好,有长江等人写的地方通讯,还有赵望云的风俗画。

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副刊,它有一个文艺副刊,是沈从文编辑的,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

还有小公园,还有艺术副刊。

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

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

“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要多少钱?”

“订一月,要三块钱。”

“啊!”

“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

“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

谈话就这样中断了。

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

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

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待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

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

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我哪里来的钱?”

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

其实,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她可能有十五元钱。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