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茜博每年做活平均还差不多有七八百法郎的收入,再加上年赏,这对夫妇总共有一千六百法郎的进项,但一个子不剩地全被他们吃光了,他们两口子的生活确实比平民百姓家要好。
“人生就这么一次!”
茜博太太经常这么说。
她是在大革命时期出生的,可见根本就不知道基督教义。
这个枯黄眼睛,目光傲慢的看门女人,过去在蓝钟饭馆干过,所以做菜做饭还真有两下子,那些同行为此很眼红她的丈夫。
如今,茜博两口子已过中年,就要步入老年的门槛,可手中百来法郎的积蓄都没有。
他们俩穿得好,吃得也好,再加上二十六年来为人绝对正直,在居民区很受敬重。
他们没有一点儿家产,拿他们的话说,从没有图过呀别人呀一个子儿呀,茜博太太说起话来满口都是“呀”
字。
她对丈夫也是这么说:“你呀,是个宝贝呀!”
什么原因呢?这就跟她不把宗教放在眼里一样,说不出什么原因。
他们两口子对这种光明正大的生活,附近六七条街上人的敬意,以及房主交给他们的房子管理大权,非常得意,可私下里也为手中没有钱而哀叹。
茜博先生经常抱怨手脚酸痛,茜博太太也总嘀咕她可怜的茜博到这个岁数还得干活。
总会有那么一天,一个门房一辈子看了三十年大门之后,会起来谴责政府不公,要求给他授荣誉团勋章!
只要居民区有人信口开河,跟他们提起某某女佣人只干了八年十年的差事,东家的遗嘱便立有她的名字,给她三四百法郎的终身年金,那马上就会在一个个门房传开,议论纷纷,从这儿,巴黎那些干卑贱差使的人如何遭受妒忌心的折磨,人们就可以有个了解了。
“这种事呀!
上东家的遗嘱,这事永远也落不到咱们这种人头上!
我们没有这运气!
可我们比那些仆人要有用。
我们都是些信得过的,替他们管着财,守着家,可我们被当作狗看待,不折不扣,就这下场!”
“就看走运不走运了。”
茜博每次从外面拿了件衣服回来,总这么说。
“当初要是我让茜博守他的门房,我去当厨娘,那我们呀,也有三万法郎的积蓄了。”
茜博太太跟女邻居聊天的时候,总是把双手往那粗大的腰上一插,高声嚷嚷道,“我这辈子算是走错了,只为有个安身之地,暖暖和和地守着一间舒适的门房,图个不缺穿,不缺吃。”
当一八三六年,两个朋友搬到旧宅的三楼住下后,便在茜博两口子家里引起了某种混乱。
事情是这样的。
施穆克跟他的朋友邦斯一样,也有个习惯,无论住在哪儿,都让楼里的看门人,不管是男是女,给他做家务。
两位音乐家搬到诺曼底街来住时,一致认为要跟茜博太太处好关系。
茜博太太就这样成了他们俩的女佣,每月二十五法郎工钱,他们俩各出十二法郎五十生丁。
干了一年之后,出类拔萃的女门房便给两个老单身汉当起家来了,就像她掌有博比诺伯爵夫人的舅公佩勒洛特的房子的大权一样。
他们俩的事就是她的事,她张口就是“我的两位先生”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