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甲午战争的历史事件》

2(第1页)

4月13日,李鸿章又向总理衙门请示,可否在伊藤提出的修正案上签字盖章。

日方向中方代表施加压力:如果和谈趋于破裂,停战协议就自动失效,战局重开。

4月14日,星期日,中方代表没有休息。

四天的期限,明天截止。

李鸿章给天津海关的道员盛宣怀发了一封电报。

往常李鸿章从下关往本国发电报都是给总理衙门,这次致电海关道员,是答复三天前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示继续联系。

至于盛宣怀,是李鸿章的得力部下。

当李鸿章在天津时,盛宣怀几乎就是北洋派支撑门户的元老。

电文的全文如下:

伊藤两次哀的美敦书,云无可商。

现约明日会晤即定。

欲保京城,不得不尔,以后看各国办法。

朝鲜准自主,商令两国勿干预内治,伊不允,非据而何?

他似乎把愤怒都倾泻在电报中了。

北京也无可奈何,只好如此了。

翁同龢的日记中,14日这天写道:“不欲记,不忍记也。”

当然是指下关来电的绝望情况。

4月15日的会谈预定在下午四点开始,14日夜里和15日午后,北京以皇帝名义先后两次向下关发来准予签约的电报,大概是怕误事,发生不虞,所以才反复发电报——

李鸿章十九日三电均悉。

十八日所谕各节,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钦此。

李鸿章于阴历三月十九日(阳历4月13日)发了三封电报。

据说,中方代表团在下关期间花了一万五千元的电报费。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